欧易

欧易(OKX)

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

火币

火币(HTX )

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

币安

币安(Binance)

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

“妈妈不要上班陪陪我”,孩子成“情感孤儿”,挣再多钱也没用

2022-08-27 15:53:28 5484

摘要:自从抖音流行起来,我就开始看起各种"熊孩子"的视频。最近,有一个视频令我印象深刻:一个四五岁孩子扎着麻花辫穿着睡衣坐在床上哭着对爸爸说:"为什么你给我讲故事时候老睡着!""快给我去医院看看为...

文章纯属原创,版权归本作者所有,欢迎个人转发分享。

自从抖音流行起来,我就开始看起各种"熊孩子"的视频。最近,有一个视频令我印象深刻:

一个四五岁孩子扎着麻花辫穿着睡衣坐在床上哭着对爸爸说:"为什么你给我讲故事时候老睡着!""快给我去医院看看为什么你讲故事就睡着!"

孩子抱着膝盖,哭得稀里哗啦,眉头紧凑,话也说不清楚了。妈妈在一旁边拍视频边笑着,接着孩子就对妈妈开始控诉:"为什么你们在一起这么开心,我就很孤单!""我要去和姥姥住!"

妈妈依旧笑着说:"你去和姥姥住呀!走啊!"

很明显孩子想爸爸陪她读故事但是一直没有读成,而平时自己也是处于很孤单的状态。我看着这个视频,内心不禁替这位孩子难受起来,毕竟她真的很伤心,就好像我们大人希望孩子回家而孩子拒绝我们的时候那样孤单伤心。可是孩子说出了"孤单""孤独"两个字,我们大人却觉得好笑,笑孩子怎么懂得"孤单",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孩子是不是真的觉得孤单了?我们真的有陪孩子吗?我们对孩子的伤心难过愤怒给予了帮助和支持吗?孩子的情绪是否像孤儿一样没有人关心没有人帮助呢?今天,我们来聊聊"情感孤儿"。

01 我们身边的"情感孤儿"

"情感孤儿"一词一开始流行起来是因为王猛(化名)对自己父母长达万字的控诉信。他曾是四川状元北大毕业生,如今是美国留学心理学博士。虽然他从小成绩数一数二,但是他并不快乐,说自己曾经活着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,因此他在控诉信里不留情面地控诉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的"控制"和对情感的漠视,让王猛在长大后遇到一系列问题。在王猛看来,自己就是个情感孤儿。

像王猛这样的并不是个例,现在许多孩子都是"情感孤儿"。这些孩子虽然父母双全,但是孩子的情感或者情绪被父母们忽略、不回应,尽管父母在衣食住行上给了孩子爱,但是孩子的情感像个孤儿一样没有人关心没有人爱护。比如孩子希望父母陪着一起看电视或者散步的时候,父母忙于工作不断说"下次下次",孩子越来越感到失望,或者孩子希望在自己被欺负的时候得到妈妈的保护,但是妈妈说"你又惹事,不是你惹事怎么会挨打",尽管说"爱之深,责之切",但是孩子感受不到妈妈的信任和爱,而是感到无助。

最明显是"情感孤儿"的孩子就是城市务工父母的孩子。他们要么留守在长辈身边一个人玩耍,要么待在忙于工作的父母身边,常常在父母工作的地方一个人玩耍、睡着或者一个人在家睡觉。还有一些富裕家庭父母也忙于生意无暇陪伴孩子,孩子常常衣食无忧但觉得不幸福,最希望爸妈陪着一起看电视或者散步。

其实,不仅现在孩子是"情感孤儿",我们自己可能也是。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没办法指出自己情感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、帮助、关心,因为我们还没发展出这个概念,只会感到发自内心的空虚、无助、痛苦、崩溃

因此大多数"情感孤儿"长大后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,但内心的空虚未曾消失。如果交往的对象包括朋友无法给他们足够的情感,孤独感就会延续。在求学深造、工作、结婚、生小孩上,仍无时无刻不感到孤单寂寞。

他们因为期待走进父母心里,所以会形成"满足他人需求换取感情"的思维,他们不期待别人主动付出、表达支持,反而担负起救苦救难的角色,却让人以为他们不太需要被关心。不幸的是,这样只是更隐藏自己的内心,无法与他人真心交流,变得更加孤独

他们或者因为得不到适当亲情,便极欲脱离童年,因为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快快长大、自力更生,尽管早熟但内心充满孤独。所以他们通常过于老成、很早就出社会、早婚或入伍从军。我们期待长大,相信长大就能自由、找到归属。悲伤的是,急着离家反而容易遇到错误的对象、任人压榨或死守薪资低廉的工作。

02 "情感孤儿"源于父母的"情感忽视"

"情感孤儿"的痛苦难以用语言表达,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很难指出自己的感受,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么孤单这么孤独,即使身边的人都很关心自己。其实,"情感孤儿"都源于父母的"情感忽视"。

一是陪伴上的忽视

社会学家发现,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往往发育比较迟缓。孤儿院的孩子也是衣食不愁,唯一与有父母照料的孩子不同的是:很少有人和他们说话、玩耍,也没有人安抚他们。如果父母忙于生计或者贪于打牌、打麻将、玩手机,孩子就类似孤儿院的孤儿,没有家人和他说话也没有家人陪他。

二是理解上的忽视

父母的不理解总被冠以"代沟"之名合理化,那句"你还小,不懂事"逼迫孩子隐藏自己最真实的、会哭闹、会不满的情绪。通常父母不理解孩子是因为在"控制"或者"溺爱"孩子。比如"你今天必须穿这件衣服"不管孩子愿不愿意穿、喜不喜欢穿、为什么不穿的情绪,孩子还小还不懂得去和大人沟通只有用发脾气、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想法,但家长往往就觉得孩子不听话便打骂起来。再比如溺爱孩子不信任孩子,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帮孩子班了,孩子想自己吃饭了但是家长怕孩子吃不饱说"你还不会"。

三是回应上的忽视

通常回应的忽视有两种,一种是忽视孩子的委屈等等情绪,觉得孩子过一会就好或者觉得不顺着孩子孩子长大就会独立性,敷衍孩子希望陪伴、帮助等等需求。第二种是不支持帮助孩子,反过来成为孩子的"敌人"。像电影《嘉年华》里的孩子被性侵后找妈妈,妈妈给了她一个耳光:"我不打你打谁,你再穿那些不三不四的衣服!"这就好像给孩子伤口上撒了盐,令孩子更加绝望。

03 唯有陪伴和理解,孩子才不觉得孤单

如今物质极度丰富,合格父母的标准已不仅仅是让孩子吃饱穿暖,而是培养心理充盈、富足的孩子,不让孩子成为"情感孤儿"。

关注自己的感受。

有些父母之所以会忽略孩子的感受,是因为自己曾经也受到这样的对待,所以认为自己这样对待孩子并没有什么。当我妹妹被妈妈骂的时候大哭,妈妈就说"哭什么,我又没有冤枉你,我小时候被你外婆无缘无故骂都没有哭。"所以如果我们关注孩子感受时,一定要懂得先关注自己的感受。

比如孩子哭着要你不要上班的时候,你可以停下来,离开孩子吵闹、发脾气的现场比如去厕所,想"孩子需要什么?""我为什么感到这么生气?是因为哭令我烦躁吗?可是哭没有错呀。是因为小时候我也受到这样的待遇吗?我那时候真难受,如果我夺门而去孩子肯定也会很难受。"然后想清楚了,我们再出去安抚好孩子。

理解孩子的需要。

作为父母需要重新调整以往的认知,意识到情感对于孩子大脑结构、情感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影响。只有情感被满足过的孩子,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个有活力、有温度、有理想且情感饱满的人。理解孩子需要多倾听孩子的想法,蹲下来和孩子说话。像过年有个一岁半孩子指着他表妹说"哥哥",大人们都指正说是"妹妹",但是孩子一直说"哥哥",最后孩子焦急跑到妈妈那说"哥哥"。他母亲看得出孩子需要帮助,在了解情况后请孩子慢慢再说一次后明白孩子意思,便说"对你说得对,你是哥哥",孩子很高兴点了点头说"哥哥"。

给予孩子更多陪伴

父母在场,对孩子来说极为重要,这让他们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是重要的,自己是被爱的。既然选择做父母,就需要让渡一部分自己的空间给孩子,创造属于你们特有的亲子时光。如果平时忙于工作,可以每天下班后陪孩子聊十几分钟天,问孩子:今天发生了什么开心事没有?今天做了什么?有没有想爸爸妈妈?或者每周日都抽出时间来陪孩子,或者留下纸条或者录音给孩子。

关注孩子的感受、信任孩子。

父母应扩展视线范围,对孩子的感受保持敏感,比如,孩子放学时,如果不是很开心,跟他聊聊在学校遇到了什么;当孩子养的小动物死掉了,去安慰他,而不是嘲笑;孩子被小朋友排挤时,抱起她,给她理解和支持和信任。

不要总是觉得孩子就是不乖就是调皮,甚至觉得孩子未来没有前途。孩子最信任的就是家长,当家长不信任自己的时候他们对自己也会心灰意冷。在孩子成长的路上,父母坚定不移地表达信任,并不是溺爱,而是一种不离不弃的承诺。

正如我们的生理存在需要合适的水、空气、营养品一样,我们的心理存活依赖心理氧气——他人尤其是早期重要养育人的关注、回应和温暖等。因此,我们不能只重视物质上的给予,孩子的心理也需要我们的帮助和给予。否则,我们赚再多钱也换不来孩子快乐、幸福的童年,更不能给他们一种发自内心的坚定的力量。

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,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,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,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,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,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!

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,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,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!

版权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( 微信:bisheco )删除!

相关推荐

友情链接
币圈社群欧易官网